奥运会的故事渊远流长,然而网球在其身上的印痕却并非深刻。虽然距离首届奥运已经过去了120年的历史,可是曾经由于各方原因造成的分歧,网球项目并没在奥运大家庭停留太久。
1896年首届奥运会上网球便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可也仅设置了男子单打、男子双打2个单项;而且奥运奖牌的争夺并非像现在这么激烈,爱尔兰学生约翰博兰穿着皮鞋、挥着借来的球拍便战胜了埃及人卡斯达格利斯成为奥运会的首个网球冠军。随后的1900年,随着女子单打和混双比赛的加入也让网球内容丰富了起来。
可是好景不长,1924年奥运会后便取消了网球项目,1968年、1984年奥运会时网球曾以非奥项目重新回归,直到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网球又以正式的身份加入奥运大舞台。
凯瑟琳·麦凯恩保留着获得奥运奖牌最多的记录(1金2银2铜),持有4枚奖牌的其余6人紧随其后,这里当然包括即将出现在里约赛场的威廉姆斯姐妹,或许在南美的硬地赛场她们可以追平前辈的记录。
这里将1924年之前历届的奥运单打冠军统计如下:
1988年之后,网球的职业化更为成熟,网球打法的进步和球拍技术的改良也让这项运动更具观赏,冠军的含量也更具说服力。
历届男子单打奖牌获得者:
1988 麦齐日(捷克斯洛伐克) 梅奥特(美国) 埃德伯格(瑞典)/吉尔伯特(美国)
1992 罗塞特(瑞士) 阿雷斯(西班牙) 伊万尼塞维奇(克)/切尔卡索夫(独联体)
1996 阿加西(美国) 布鲁格拉(西班牙) 帕埃斯(印度)
2000 卡费尔尼科夫(俄罗斯) 哈斯(德国) 迪帕斯卡尔(法国)
2004 马苏(智利) 费什(美国) 冈萨雷斯(智利)
2008 纳达尔(西班牙) 冈萨雷斯(智利) 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
2012 穆雷(英国) 费德勒(瑞士) 德尔波特罗(阿根廷)
历届女子单打的奖牌获得者分别为:
1988 格拉芙(联邦德国) 萨巴蒂尼(阿根廷) 加里森(美国)/马列耶娃(保加利亚)
1992 卡普里亚蒂(美国) 格拉芙(德国) 费尔南德斯(美国)/维卡里奥(西班牙)
1996 达文波特(美国) 桑切斯-维卡里奥(西) 诺沃特娜(捷克)
2000 大威廉姆斯(美国) 德门切娃(俄罗斯) 塞莱斯(美国)
2004 海宁(比利时) 毛瑞斯莫(法国) 莫里克(澳大利亚)
2008 德门蒂耶娃(俄罗斯) 萨芬娜(俄罗斯) 兹沃娜列娃(俄罗斯)
2012 小威廉姆斯(美国) 莎拉波娃(俄罗斯) 阿扎伦卡(白俄罗斯)
历届男双奖牌获得者:
1988 弗拉奇/塞古索(美国) 桑切斯/卡萨尔(西班牙) 麦齐日/斯雷伊贝尔(捷克斯洛伐克)埃德伯格/盖吕德(瑞典)
1992 贝克尔/施蒂希(德国) 费雷拉/诺瓦尔(南非) 伊万尼塞维奇/普尔皮奇(克罗地亚)弗拉纳/米纽西(阿根廷)
1996 伍德布里奇/伍德福德(澳) 布罗德/亨曼(美国) 格尔纳/普里诺西尔(德国)
2000 拉罗/内斯托(加拿大) 伍德布里奇/伍德福德(澳) 科雷特加/科斯塔(西班牙)
2004 冈萨雷斯/马苏(智利) 基弗/舒特勒(德国) 柳比西奇/安希奇(克罗地亚)
2008 费德勒/瓦林卡(瑞士) 阿斯匹林/约翰松(瑞典) 鲍勃-布赖恩/迈克-布赖恩(美国)
2012 布赖恩兄弟(美国) 特松加/罗德拉(法国) 加斯奎特/贝内特乌(法国)
历届女双奖牌获得者:
1988 施赖弗/加里森(美国) 诺沃特娜/苏科娃(捷克) 斯迈利/特恩布尔(澳大利亚) 格拉夫/基尔施(联邦德国)
1992 费尔南德斯姐妹(美国) 马丁内斯/维卡里奥(西班牙) 麦齐兰/普罗维斯(澳大利亚) 梅什基/兹韦列娃(独联体)
1996 费尔南德斯姐妹(美国) 诺沃特娜/苏科娃(捷克) 马丁内斯/维卡里奥(西班牙)
2000 威廉姆斯姐妹(美国) 克里斯蒂/奥瑞曼斯(荷兰) 范鲁斯特/卡伦斯(比利时)
2004 李婷/孙甜甜(中国) 马丁内兹/帕斯奎尔(西班牙) 塔拉比尼/苏亚雷斯(阿根廷)
2008 威廉姆斯姐妹(美国) 加里奎斯/帕斯奎尔(西班牙) 郑洁/晏紫(中国)
2012 威廉姆斯姐妹(美国) 赫拉瓦科娃/赫拉德卡(捷克) 基里连科/佩特洛娃(俄罗斯)
88年之后的7届奥运,中国已经从未曾涉及的版块到如今的1金1铜,加之娜姐08年的4强战绩,不得不说中国的网球是由此而腾飞,举国体制的网球虽有各种弊端,却也给予了她们萌芽的生机,或许借此中国的网球才得以发展和壮大。希望里约的中国健儿能够有所作为!加油!
(文/阿呆 编辑/Kaylie)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米兰体育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米兰体育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